解讀2025政府工作報告|七提“保險”,個人養老金、長護險主線任務明確
時間:2025年03月10日 來源:北京商報 關注次數:0【字體:大 中 小】
政府工作報告再次把目光聚焦于出口信用保險、個人養老金和長期護理保險。3月5日,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在京開幕。國務院總理李強作《政府工作報告》(以下簡稱《報告》)。
在今年的《報告》中,“保險”一詞共出現7次,涵蓋出口信用保險、第三支柱養老保險、長期護理保險等多個領域,展示了保險業在服務國家戰略、促進經濟發展、保障民生改善中的重要作用與責任擔當。
出口信用保險連續11年被提及
在對外開放方面,《報告》指出,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,積極穩外貿、穩外資,穩定對外貿易發展,優化融資、結算、外匯等金融服務,擴大出口信用保險承保規模和覆蓋面。
北京商報記者梳理發現,這已是政府工作報告自2015年以來連續11年明確提及“出口信用保險”有關內容。從2015年的“擴大出口信用保險規模,加大對大型成套設備出口融資應保盡保”到去年的“加強進出口信貸和出口信保支持”。“出口信用保險”這一險種在推動外貿質升量穩方面被寄予厚望。
作為世界貿易組織規則允許的貿易和投資促進手段,出口信用保險是各國外貿穩增長、防風險,保產業鏈、供應鏈安全穩定的重要政策性工具。特別是近些年,嚴峻復雜的國際環境使得外貿企業面臨的風險加劇,出口信用保險作為促進貿易和投資的重要工具,頻頻受到政策推動。僅2024年,出口信用保險就被納入多項政策文件,覆蓋跨境電商、服務貿易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等領域。根據中國信保數據,2024年該公司全年承保金額超10214億美元,同比增長10%;支付賠款超25.8億美元,增長11.7%;服務支持客戶超22.7萬家,增長12.4%。
中央財經大學副教授劉春生表示,出口信用保險能為出口企業提供風險保障,承保進口商商業風險與進口國政治風險導致的損失,還能助力企業融資,支持其采用靈活結算方式開拓市場,維護產業鏈穩定。正因它是符合WTO規則的特殊政策工具,成效顯著且契合國家戰略需求,所以連續11年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。
熱議個人養老金
全球老齡化加劇,養老問題不僅是一個家庭的隱憂,而是社會共同面對的挑戰。
在養老方面,《報告》提出,加快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,實施好個人養老金制度。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,完善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政策機制,大力發展銀發經濟。
自2024年12月起,個人養老金制度從36個先行試點城市(地區)推開至全國。目前,我國個人養老金開戶人數已突破7000萬人。截至2025年1月15日,個人養老金專項產品達956款,其中儲蓄產品466款、基金產品287款、保險產品177款、理財產品26款。但由于民眾認識不足、稅優力度較小、產品選擇有限、收益率較低等問題,個人養老金當前也存在繳存冷的情況。
個人養老金制度是我國養老保險體系“第三支柱”的重要制度設計。在全國兩會之際,多位全國人大代表、全國政協委員對個人養老金的投資和提取建言獻策。全國政協委員、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副院長孫潔建議,盡快制定標準化的生存率或死亡率改善指數(長壽指數);加快探索中國特色的個人養老金長壽風險的新型風險轉移機制;盡快建立以上海保交所為技術平臺的長壽風險對沖交易市場。
從短期消費刺激與長期養老儲備有機結合的角度,全國政協委員、南方科技大學副校長金李建議,建立“消費關聯個人養老金繳存”機制,即消費者購買特定領域商品或服務時,可由政府按照消費額的一定比例配比發放補貼,存入個人養老金賬戶。這樣消費者在滿足即時消費需求的同時也積累了養老資產,形成“消費即養老儲蓄”的心理賬戶效應。
對于當前個人養老金的發展瓶頸,劉春生表示,在政策端可優化稅收激勵,提高繳費上限并加強跨部門協同;產品端應設計差異化產品,提升透明度與收益,利用科技賦能服務;此外,還能探索跨境銜接試點,推動與銀發經濟融合。
長護險擴面呼之欲出
隨著老齡化進程加劇,社保“第六險”長期護理保險(也稱“長護險”)制度作為一項保障失能人員基本生活的社會保險制度,越來越受到重視。《報告》提出,加快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。
從往年的“穩步推進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”“推進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”到今年的“加快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”,可以看出國家對于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期待。
最新數據顯示,截至目前,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覆蓋1.8億人,累計260余萬失能參保人享受待遇,基金支出超800億元。提供就業崗位約30萬個,拉動相關產業社會資本投入約600億元。
當前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正從試點走向全面推廣的關鍵節點。國家醫保局年初透露,正在會同有關部門,以建立獨立險種、制度覆蓋全民、政策規范統一、契合我國國情為目標,加快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,切實減輕失能人員護理服務費用負擔。
不過,從實際情況來看,長護險不僅面臨養老服務人才缺口,長護險的籌資問題更需要重視。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員王鵬表示,現階段,長護險面臨地方碎片化政策、籌資難、護理隊伍人才短缺、農村地區服務供給不便、護理服務質量難以保證和公眾認知不足等難點。
南開大學衛生經濟與醫療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朱銘來近期撰文指出,目前試點地區絕大部分的長護險籌資都來自醫療保險基金劃轉,在醫療保險基金運行壓力逐步增大的背景下,長護險基金面臨不可持續風險。由于專業化護理人員供給不足,許多家庭不得不依賴親情照護。
對于如何進一步發展長期護理保險,王鵬表示,各地區需要統一制度標準,推進規范化、標準化發展;拓寬籌資渠道,鼓勵全民參保,合理制定繳費標準;此外,加強護理隊伍建設,完善專業教育培訓體系。劉春生同樣認為,需要優化籌資模式,建立多元共擔機制;強化人才供給,推行職業技能等級認證;發展居家社區服務,發展“互聯網+護理”等模式。
北京商報記者 李秀梅
標簽:生命資訊